健身氣功概念
氣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悠有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作為一種獨特的身心鍛鍊方法,在中國養生學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氣功是“吐納”“引導”“按蹺”“行氣”等傳統健身方法的代名詞。氣功一詞最初見於晉代許遜所著的《靈劍子》,在宋代的《云笈七簽》裡已成為一個術語,直到20世紀50年代《氣功療法實踐》和《內養功療法》問世後,才被人們廣泛使用。但究竟什麼叫氣功,不了解氣功或初學氣功的人感到神秘,而研究氣功的人往往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各有所見,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氣功的“氣”就是呼吸之氣,將氣功譯成Breathing Exercise ,即呼吸操;有人把氣功看做是一種特別適用於老弱病人的醫療保健方法;有人把氣功和刀槍不入,斷金裂石等超乎常人的功能連繫在一起;也有人把氣功等同於佛教徒的禪定和道教人士的修真,等等。如果從健身養生的視角出發,普遍比較認同的氣功內涵是:氣功是基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體生命體觀,通過調心、調息、調身的鍛煉,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開發人體潛能,使心身臻於高度和諧的技能。
20世紀80年代,“氣功”在社會上一度風行,群眾性氣功鍛煉活動空前活躍,但一些不良現象也在滋生蔓延。為使社會氣功納入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管理的軌道,保證氣功活動健康有序地發展,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體委和衛生部等七部委於1996年8月聯合發下了《關於加強社會氣功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什麼是社會氣功,什麼是健身氣功,什麼是氣功醫療。《通知》明確規定:“社會氣功是指社會上眾多人員參與的健身氣功和氣功醫療活動”;“群眾通過參加鍛煉,從而強身健體、養生康復,屬健身氣功”;“對他人傳授或運用氣功療法直接治療疾病,構成醫療行為,屬氣功醫療。
2000年9月,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健身氣功管理暫行辦法》,對健身氣功概念做了進一步的界定,指出“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2006年11月,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健身氣功管理辦法》,繼續沿用了這一概念。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體育是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進行的,它要求人體直接參與活動,這是體育最本質的特點之一,這一特點決定了體育具有健身功能。健身氣功同樣以自我身體鍛鍊為基本手段,同樣要求直接參與活動,同樣具有健身功能。健身氣功鍛煉的強身健體功能,不僅包含著形體的健康,還包含著心理健康;健身氣功鍛煉的養生康復功能,不僅能夠“治未病”,還能夠祛病健身、延年益壽。因此,將健身氣功劃歸體育項目,充分體現了自我鍛煉得健身特徵。由此出發,健身氣功有別於“對他人傳授或運用氣功療法直接治療疾病而構成醫療行為”的醫療氣功。
歷史上對氣功也有多種分類,如按歷史源流分為道家氣功、儒家氣功、釋家氣功、醫家氣功、武術氣功;按練功的狀態分為動功、靜功;按功法姿勢分為站功、坐功、卧功、行功。歷史上對氣功的分類情形十分複雜,實際上層一類氣功也有很多流派,同一流派又有很多支派。在新的歷史時期,將社會氣功分為健身氣功和醫療氣功,不僅適合了對社會氣功管理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氣功發展的客觀規律,氣功歷經數千年發展到今天,不僅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成為全民健身的一種重要鍛煉方法。將以自我鍛鍊為主要形式,以強身健體、養生康復為目的的氣功劃為健身氣功,將由醫者向患者時施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氣功劃為醫療氣功,更有利於氣功學科領域的建設,更有利於氣功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