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養生功十二法

導引養生功十二法

  • 內容簡介
  • 總序
  • 功法源流
  • 功法定義
  • 特點及作用
  • 動作口訣
  • 照片
  • 影片

內容簡介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是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組織編創的新功法之一,由北京體育大學承擔研究任務。新功法精編了北京體育大學張廣德教授於1974年起編創推廣的50餘套導引養生功功法中的12式,是一套以祖國醫學中臟腑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理論為指導,把導引與養生、肢體鍛鍊與精神修養融為一體的功法,集修身、養性、娛樂、觀賞於一體,動作優美,銜接流暢,簡單易學,安全可靠,適合於不同人群習練,具有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本書對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功法源流、特點、基礎和技術要領做了全面介紹,是全民健身氣功活動中習練健身氣功的統一教材。

總序

─從中醫養生角度看,中醫認為,人的形體是由五臟、六腑、五體(筋、脈、肉、皮、骨)、七竅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相互協調、相互為用。氣功健身養生 機理就是在調身、調息、調心的不同搭配下,通過陰陽平衡規律,協調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促進人體朝著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發展;通過五行生剋制化規律,協調臟腑相互間任一臟器因失去平衡而發生急病或衰弱;通過疏通經絡加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七竅上下內外的溝通和精、氣、血、津液的衝養,進而優化人體的生命活動。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具有神經體液自我調節系統,以幾近完美的方式維護著內環境的穩定。健身氣功鍛鍊能夠改善並增強神經體液系統的調節功能,激發人體的自愈能力,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效果。調身是在意念引導下進行的全身規律性運動,通過啟動運動中樞和外周感受器構成的複雜反饋活動,將身體保持在最是生理狀態;調息可憑藉主動幹預呼吸方式、頻率等來影響植物性神經功能的作用,從而間接對人體內臟的功能產生影響;調心入靜時,前腦額葉的神經活動促使腦垂體增加愉悅感的β-內啡肽分泌,進而通過遍部健康和養生是現在人們普遍關心得問題。在眾多保健方法中,健身氣得到越來越多人喜愛和認同。它作為一種獨特的養生方法,起源於中華遠古時期,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健身氣功是一項通過調身、調習、調心鍛煉,調順人體系統功能狀態,改善身體健康狀況,使身心臻於高度和諧的技能。其區別於其他肢體運動鍛煉之處,不僅在於賦予了調心、調息內容,而且強調“三調合一”的境界。

健身氣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著中醫學的養生理論,蘊含著儒家、道家、佛家等修身養性、追求超越的文化理念,又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融合在一起,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合一,進而達到身心和諧的完美境界。健身氣功肢體運動鬆靜自然,呼吸吐納深細勻長運用意念使心情怡悅,具有促進身體陰陽平衡、經絡疏通、強筋健骨等全面改善身體素質功能,且動作簡單、老少皆宜、經濟實用。健身氣功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獨特文化魅力和廣泛群眾基礎,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健身氣功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門關於和諧的學問,在理論上以人體生命整體觀為指導,在實踐上以“三調合一”為基準,既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也符合現代養生學概論,是當今人們健身養生的一種時尚運動。

─從運動養生角度看,運動養生講究精神要放鬆,形體要運動。健身氣功運動風格柔和緩慢,既可避免大強度運動後給人體造成損傷,也可在節能的情況下提高人體生理機能,且注重形神共養、內外兼修,這與現代養生理念不謀而合。科學測試表明,堅持習練健身氣功能夠增強體質,增進心理健康,延緩智力衰退,優化生理功能,改善血液生化指標,增強內臟及各個器官系統功能,使人體整體健康狀態有明顯改善。

全身的受體改善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

─從心理健康角度看,心理學認為,情緒變化可影響到人的生理變化,這種變化很容易誘發生理功能失衡。健身氣功鍛鍊通過主動的自我心理活動調整機體的生理功能平衡,進而改變生理狀態。運動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鍛鍊方式對心理功能的影響效果也不同,健身氣功等中國傳統養生對調節情緒狀態效果更佳。對健身氣功鍛煉前後受事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發現,通過3個月或6個月的健身氣功鍛煉,練功者在恐怖、人際、抑鬱、焦慮、敵對等情緒指標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這對於健身氣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傳統氣功在中華民族養生文化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隨著人類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傳統氣功同樣需要繼承創新,以便更好地造福人類健康。

為挖掘整理更多得優秀傳統健身功法,像習練群眾提供共多的功法選擇,在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編創推廣健身氣功‧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的基礎上,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又於2007年開始了編創健身氣功新功法的工作。這次編創工作以國家體育體育總局科教司管理的科研課題向社會進行公開招標,經過眾多院校、科研單位的競爭和專家的嚴格評審,清華大學中標編創“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課題,北京體育大學中編創“健身氣功‧十二段錦”和“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課題,武漢體育學院中標編創“健身氣功‧大舞”課題。

各課題組承擔任務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內涵到外延不斷綜合、開拓、創造和更新的原則,進行了大量的文獻檢索考證和廣泛的交流研討,分別組織了不同類型的觀摩研討會,進行了教學實驗和科學測試,在長達兩年的編創時間裡,反覆論證,博采眾長,幾易其稿,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次的編創工作從招標到結題,始終是在穩定的專家評審組指導下進行的。專業評審組成員來自多個科學,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學科權威。在評審工作中,他們以對中華氣功多年的深厚感情,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獨到的學術見解,始終堅持事實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思想路線,在新功法的編創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本叢書編寫過程中,周荔裳、黃偉、王飛、丁麗玲、劉陽、牛愛軍、司紅玉等做了大量的組織和統搞工作。在此,我們由衷地感謝各課題組、專家評審組和上述同志付出了辛勤勞動和做出了智力奉獻!

這次新功法的編創是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組織的又一次有益嘗試。新編的5套功法各有特色,其共性特點:一是集歷史功法之精華,融入現代相關學科理論,在整合、融合、結合上下真功,眾多專家學者參與了編創工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科學性。二是以中西醫,體育以及相關現代科學理論為基礎,在編創功法中進行了科學實驗,功理和功效一併考量,取得健身養生效果明顯的可靠根據,充分體現了實踐性。三是5套功法風格各異,其中吸納了坐勢和器械類功法,並且從功法源流、特點、基礎和技術要領等方面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論述,充分體現了應用性。在課題結論評審會上,專家們認為:本次新功法編創選題優秀,方法嚴謹,程式完善,5套新功法類型多樣,科學有效,簡單易學,很適宜在群眾中推廣普及。

從2003年正式推出4種健身氣功到再編創推出5套新功法,無疑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功法選擇。編創推出新功法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紮紮實實地在群眾中推廣普及,並且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最好科學測試工作,使新功法不斷補充,日臻完善。但願5套新功法成為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標誌性項目,但願健身氣功工作為建設體育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功法源流

中華導引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醫學、保健學以及長壽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同大自然和自身疾病作鬥爭的產物,為中華民族的身心健康、種族繁衍和國家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節 導引、養生概述
一、 導引

圖1 1973年出土的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帛畫導引圖

“導引”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未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用導引之病,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異法方宜論》)

對導引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解釋為呼吸運動:“……令身囊之中滿其氣,引之者,引此歸身內惡邪伏氣,隨引而出,故名導引。”(《諸病源候論‧白髮候》)有人解釋為肢體運動:“導引,謂搖筋骨,動支(肢)節。”(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有人解釋為呼吸運動和肢體運動相結合:“導引就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晉‧李頤注)也有人解釋為:“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還有人雲:“夫導引不在於立名,象物……或屈伸、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擲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晉‧葛洪《抱樸子‧別旨》)

在眾多的導引解釋中,李頤的解釋符合導引的真實含義。

從古人造字來看,“導”,古人寫為“導”。謂“從寸道聲,以寸引之也”。《康熙字典》雲:導,“通也”“疏也”,是指導氣,使氣通達、協調、和諧、自然,即“導氣令和”的意思。

“引”,古人寫為“”。謂“開弓也,像引弓之形”。《康熙字典》雲:引,引者“伸也”“長也”,引申如熊顧鳥伸也。可以看出,“引”是指引伸肢體,使身體柔軟、堅韌、結實,即“引體令柔”的意思。

古代“導引”,就是一種呼吸運動和肢體運動相結合的健身術。從1973年出土的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帛畫導引圖來看,也符合這樣的論點。

如《導引圖》中,既有健身與治病相結合的圖示,如“引聾”“引項”等;又有肢體和呼吸相結合的圖示,如“仰呼”,與現代的擴胸運動相似;還有模仿動物活動形態的運動,如“熊經”“信”(“信”即“伸”,就是鳥伸)等。

二、 養生

養生,也稱攝生。河上公注《老子‧五十》曰:“攝,仰也。”根據文獻考証,攝生學萌芽於商周時期,甚至更早。他是古人在認識了人和自然的有機聯繫及在掌握了人體生理活動和疾病發生得變化規律之後,作為進一步增進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生的積極手段而不斷發展、完善你來的。

由於攝生對於預防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黃帝內經》理特別強調疾病預防的重要性。《素問‧四氣條神大論》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謂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種防重於治的思想,不僅創造出一整套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攝生方法,而且其中不少已進一步成為後世治療疾病的措施。

在攝生理論中,除了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防重於治的思想之外,還特別強調養護思想。如《呂氏春秋‧節喪》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晉代葛洪雲:“養生以不傷為本。”

可以看出,中國養生學是以充分調動自身體內潛在的生命力,主張“節”與“和”,使人體各種機能不受傷害為其主要特點。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隨著人們對發病學原理認識的逐漸深化,又提出了調攝精神形體,以強身健體,提高防病機能的理論。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就是說,要保持身體健康、精神充沛,必須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制訂養生策略;對飲食、起居、勞動、休息等諸多方面均有適當的節制與安排,方能達到健體增壽、祛病延年的目的。反之,如果生活起居沒有規律,飲食沒有節制,必然會削落身體抵抗力,影響身體健康,從而導致疾病發生。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以酒為漿,以妄為常……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

同時,古人還特別重視調攝精神對於增強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意義。因為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情感寄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生理甚至病理方面的變化。中醫學把人體的情志活動歸內為喜、怒、優、思、悲、恐、驚,合稱“七情”。一班情況下,七情是人體對周圍環境所作出的精神上反映,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七情過度和鬱結就會產生內傷,有損五臟,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費、恐傷腎。所以,中醫歷來主張欲身心健康,應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過度情志波動,保持心胸開朗、情懷舒暢、精神樂觀是養生之大旨。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雲:“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此其道生。”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法十二法就是汲取了這種調攝精神的攝生原理創編而成的。它是一套既強調調整呼吸,又主張摒除雜念,還注重調整形體的養生術。

功法定義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法十二法,是通過意識的運用、呼吸的控制和形體的調整,使生命優化的自我經絡鍛鍊的方法。

一、 意

古人雲:“修身養性,全憑新意練功。”《鳮峰普濟方》雲:“意者氣之使,意有所到則氣到。”意思是說,練功必須在“意守”上面下功夫。實踐証明,意守至少有四大好處:

  • 1. 排除雜念,淨化大腦,清虛靜定,便於全神練功;
  • 2. 有助於改善皮質下職務神經中樞的功能,促使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配合協調,保證人體更準確的適應環境;
  • 3. 正式由於意守有助於改善皮質下植物神經中樞的功能,隨之出現的就是心血管、呼吸、消化、生殖、秘尿等系統功能的改善。植物神經系統主要是支配內臟、血管和腺體的,在維持人體的隨意和非隨意活動中起著重要的抗病能力。

上面的分析表明,人體在意守的主導下,身心可以得到主動性的調整,身體內環境出現穩態,促使陰陽平衡,從而取得身心健康的效果。這與古代氣功、導引學說的“意到則氣到,氣到則血行,血行則病不生”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然而,在用“意”的過程中,健身茜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特別強調“火侯適度”。因為意念如水火,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火可以給人帶來溫暖,但也會造成玩火自焚的後果。就是說,練功時“既不能不守,也不能死守”。不守,必然影響練功效果;死守,便容易出現偏差。因此,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對意守的要求是“意形結合,似守非守,綿綿若存,有如清溪淡流”。

二、 氣

中醫認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八難》);“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類經‧攝生類》);“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賴氣以生者也”(晉‧葛洪《抱樸子》)。

不難看出,古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了“氣”是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生命之本,認識到了人作為有形之軀,不僅為“氣”所聚集而成,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來源於天地之氣。

因此,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十二法再強調調心、調形的基礎上,又著重於調息。即所謂“動息相隨”,將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與緩慢柔和的動作和諧一致,其調息的要求是,息息到臍,有如神龜吐納。

三、 形

形,是指形體,包括人體的臟腑、皮肉、筋骨、脈絡及充盈其間的精血。中醫認為:“形乃神之宅,有形方有神。”晉代著名養生學家嵇康說:“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張景嶽說:“吾之所賴者,唯形耳,無形則無吾矣。”又說:“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表明保養形體(包括保養精氣)至關重要。

從練功的角度看,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神不寧,神不寧必然影響練功效果。因此,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調形要求為“形助氣意,形宜中正安舒”。

這裡需要提及的是,意、氣、形是相互促進、三位一體的。“練意”離不開“練氣”,因為氣順方為神寧;“練氣”也離不開“練意”,因為意到則氣到;而欲有成效地“練意”和“練氣”,又離不開“練形”,因為形助意、氣,只有形正方能氣順神寧。

就是說,意、氣、行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們對強身健體、防治相關疾病是極為重要的,因此,被稱為“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之精隨”。

特點及作用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是一套提高五臟六腑機能、有助於防治疾病的經絡導引術。其動作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理深意遠,而且俏麗清新、簡練易學。其特點及作用簡介如下。

一、 養生理法,源於易醫

易,指《周易》;醫,指祖國醫學(中醫)。《周易》是指中國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巨著,其哲理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中醫學的典籍《黃帝內經》就是易、醫融為一體的產物,故有“易醫同源”之說以及“養生源頭問《周易》”之贊譽。

千百年來的實踐早已證明,易、醫對探索人類生命奧秘(養生、抗衰老、康復醫學及導引、氣功等)的諸多領域具有深遠的開拓意義。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就是在易、醫養生理論的指導下創編而成的。

首先,從《周易》的動靜觀來看,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既強調運動對生命所產生的效應,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又強調“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種養生觀正是《周易》乾坤兩卦一主陽動、一主陰靜在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中的具體體現。

第二,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每一法均是和諧對稱的,具體表現為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又後,有高就有低。這種和諧對稱的的動作正是《周易‧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和“一闔一辟之謂變”的象徵,正是八卦陰陽消長變化均衡性地反映在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中的運用。

第三,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重視精、氣、神的培養,強調“調意識以養神”“調呼吸以練氣”“調形體以通脈”;重視腎水與心火在正常情況下的相互升降,所謂“心腎相交”是影響全身陰陽平衡重要的環節;強調修練以不傷為本,倡導“防”重於“治”等攝生方法,都是易、醫哲理的傳承與展現。

第四,從動作命名上也可以看出易、醫對創編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深刻影響。比如第一式“乾元啟遠”,第二式“雙魚懸閣”,就是典型(具體見動作名稱內涵)。

第五,在練功方向上,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也貫穿著《周易》陰陽消長轉化的思想,主張面南練功,盡得天陽。《易‧說卦》雲:“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南而治,蓋取諸此也。”南方為離卦所應,為乾卦所治。哩,日也;乾,天也。故南方盡得天陽之德,為八方之貴位。因此,練習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邊採取面向南方練功(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第六,在練功的時間上也體現者《周易》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節律和中醫時間醫學的奧義。主張天地盈虛,與時導引。《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故在養生康體上,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重視“聞雞起舞”,強調清晨到戶外鍛鍊或吐納或導引(其他時間易可)。這是因為黎明清晨是自然環境和人體陽氣功同生發的大好時機,此時導引有助於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增強體質。晨練何時為宜呢?古人告訴我們,“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抱樸子)。

二、 功走圓道,天人合一

宇宙的萬事萬物,從宏觀世界的銀河、太陽系到微觀世界的細胞、原子、電子、質子,都是以周而復始的圓周形式循環著、聯繫著、發展著。 天道是圓道。《易‧系辭》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暑往則寒來,寒往則暑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反映天體運動是循環往復的。由於天體運動的循環往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也隨之產生週期性的變化,植物出現“生、長、茂、枯、死”的周轉,動物(包括人)則出現“生、長、狀、老、已”的循環。

人體臟腑氣機的升降運動也是如此。它是以脾胃居中,心腎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而形成的圓周運動。即它是以中土為樞軸,依靠坎卦( )二陰之中的一陽致使肝脾溫升,由於離卦()二陽之中的一陰得到坎水之濟,所以致使心肺涼降,從而完成左溫升、右涼降的圓運動,達到水升火降、坎離交泰、水火相濟、心腎相交的生理狀態(圖2)。

人體十二經脈中的氣血運行也是循環貫注的。具體地講,十二經脈是從手太陰肺經起,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連,如環無端(表1)。

表1 十二經絡循行表

人體十四經脈(十二正經脈加上任督兩脈)氣血運行同樣呈現元的循環,其循行路線、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上額、巔入督脈,經項、脊、骶、陰器入任脈,進入腹裡,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連,陰陽相襲,循環往復(表2)。

表2 十四經絡循環行表

還有,呼吸功能上的“肺主呼氣”“腎主納氣”以及心肺之間的氣血升降等,均呈現著圓的往復、周而復始的規律(楊力著《周易與中醫學》)。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中的每一個動作,均成大小不等的圓形,包括手法、步法和身法等,可謂節節貫穿,上下相隨,周而復始,無端往復,既如春蠶吐絲,連綿不斷,又若行雲流水,相連無間。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中這些大小不同的圓形,恰好與人體各部的圓道和宇宙間萬是萬物中大小不等的圓道相應。不僅能使全身關節靈活,肌肉、宙間萬是萬物中大小不等的圓道相應。不僅能使全身關節靈活,肌肉、骨骼萬事萬物中大小不等的圓道相應。不僅能使全身關節靈活,肌肉、骨骼、韌帶強健,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地體現了工法與人體各臟腑的氣機共升降、相協調,充分地體現了人與天地共脈搏,與人體各臟腑的氣機共升降、相協調,充分地體現了人與天地共脈搏,與日月共呼吸的和諧關係、相協調,充分地體現了人與天地共脈搏,與日月共呼吸的和諧關係,即“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無疑對增強體質、防治各種疾病及延年益壽有著一定的效果。

三、 逢動必旋,工於梢節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顧名思義是由十二個動作組成的。何謂“動”?動者,變位也;何謂“作”?作者,姿勢也。因此,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創編強調有一“動”就有一“作”(當然,動與做之間無明顯的停頓)。

那麼,什麼樣的動作對身體保健效果較好呢?生物力學告訴我們,是旋轉性動作,因為旋轉性動作體產生轉動效應得物理量。其公式是,力矩(M)等於力(F)和力臂(L)的乘積,即M=F‧L。

因此,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強調“逢動必旋”,要求“動”從旋中始,“作”自繞中停。這種“逢動必旋”的特點,至少有以下好處:

  • 1. 可以加強對神經、骨骼、肌肉、關節的刺激,從而提高神經系統的機能,促使骨骼堅硬,肌肉發達、結實強健,改善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 2. 由於坐旋轉性得動作,肌肉、韌帶對骨骼的牽引力量較大,有助於提高具有造血機能的骨內紅骨隨的質量。
  • 3. 可以加強對全身各調經脈及有關穴位的刺激,有助於取得疏導經絡、暢通氣血、消積化瘀的效果。

例如“乾元啟運”“老驥伏櫪”的動作,由於有規律地旋臂,加強了心經、心包經、肺經和與其相表裡的小腸經、三焦經、大腸經的刺激,有助於收到強心益肺、潤腸化結、通調三焦的效果。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在強調“逢動必旋”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工於梢節”。所謂梢節,是指肢體遠端的腕、踝、指、趾。中醫學認為,腕、踝關節附近是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之原穴所在位。

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不為,某一臟腑的病變,往往反應於該經的原穴上。故《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之說,說明原穴對防治內臟疾病有重要作用。他們是肺-太淵,大腸-合穀,胃-沖陽,脾-太白,心-神門,小腸-腕骨,膀胱-京骨,腎-太溪,心包-大陵,三焦-陽池,膽-丘墟,肝-太沖。

在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演練過程中,腕關節和踝關節多次有規律的活動,實際上就是對上述“十二原穴”的自我按摩,既可以增強經絡運行氣血、協調陰陽的生理功能,又可以提高經絡抗禦病邪、反映症候的病理功能,還可以加強經絡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防治功能,從而收到維護正氣、內安五臟、強身健體的效果。

中醫告訴我們,指、趾,特別是“指、趾端”是人體經脈的“井穴”所在位。古人把經氣運行的過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來形容,從四肢末端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向肘、西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即所出為“井”。而井穴又是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分別交匯之處,即手三陰止於手指端,手三陽起於手指端,足三陰起於足趾端,足三陽止於足趾端。其指、趾端的具體穴位見表3。

表3 六陰經、六陽經井穴及主治表
六陰經 井(木) 主治 六陽經 井(金) 主治
肺(金) 少商 胸、肺、喉病 大腸(金) 商陽 頭、面、眼、鼻、口、齒、喉、熱病
腎(水) 湧泉 腹、生殖、泌尿、腸病 膀胱(水) 至陰 頭、項、眼、腰背病
肝(木) 大敦 腹、生殖、泌尿、前陰病 膽(木) 竅陰 側頭、眼、耳、協肋病
心(火) 少沖 胸、心、神志病 小腸(火) 少澤 頭項、眼、耳、喉、熱病、神志病
脾(土) 隱白 腹、生殖、泌尿、胃腸病 胃(土) 厲兌 頭、面、口、齒、喉、胃腸、熱病神志病
心包(相火) 中冲 胸、心、神志病 三焦(相火) 關冲 側頭、眼、耳、喉、熱病

因此,有節奏地活動手指和足趾,既有利於啟動、激發全身的經絡暢通,促使氣血周流,收到“通則不痛”的效果,又有力於維護機體陰陽左右平衡,從而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有關動作中的彈甲、組掌、握掌、成勾、蹺趾、抓地等,就是這個特點的具體體現。

四、 意形結合,意如清溪

意,是指意念;形,是指姿勢。練習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時,既要求姿勢正確到位,所謂動作導引,又強調排除雜念,淨化大腦,所謂意念導引,而且,還要求意念導引和動作導引緊密結合起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不同的動作和不同的意念相結合,動作的作法雖然不同,意手的穴位也各異,但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取得強身健體的效果。

動作導引的特點前面已提及,在此不動贅述。

意念導引,實際上是以人之心理活動影響生理活動的過程,其特點是“靜中求動”,即以“靜”促使周身血液循環循環,疏導臟腑氣機,暢通經絡氣血,開啟身體穴竅。

為了證實這一效應,我們在是溫20~25℃條件下,用上海醫用儀表廠產生的ST-1、SK-1數字體溫計,對35人練功3個月前後意守商陽穴3分鐘皮膚“點溫度”進行了測定,發現意守後比意守前平均升高0.43℃(即由32.20℃升上到32.63℃)。我們還對30人意守勞宮穴3分鐘前後做了測試,發現意守後比意守前皮膚“點溫度”平均升高0.5℃

這表明意守起到了以“一念排萬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身體遠端小動脈痙攣,血液循環阻力減少,氣血暢行。即調整了中樞神經系統,淨化了大腦,便於全神練功,又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植物性神經系統,始交感神經緊張度降低,從而五臟六腑得安。這就是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中的每一次均有意守穴位要求的理論依據。

要想在“意形結合”上取得良好得效果,意守的強度和方法至關重要。因為意念如水火,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火可以給人帶來溫暖,也可以玩火自焚。 因此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易手方法是:“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著相,無意落空,綿綿若存,似守非守,有如清溪談流。

五、 動息相隨,動緩息長

練習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要求動息相隨,動緩息長。因為柔和緩慢的“動”,是氣息相隨的關鍵,是為了動中求靜,促使經絡氣血調和,臟腑陰陽平衡,心肺氣機坪合,神經系統寧靜。

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中的“息”,是指呼吸,是指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一吸一呼為一息。由於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動作柔和緩慢,所以其呼吸必須是細勻深長,方能做到動息相隨。

“動息相隨,動緩息長”的行功導引,概括起來有如下效果:

  • 1. 由於隔機動作幅度較大,故可增加肝、膽、脾、胃、大腸等臟腑蠕動,促使消化液的分泌,清除肝臟瘀血,提高消化系統機能。
  • 2. 可使膈肌得到鍛鍊,力量增強,為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打下基礎。
  • 3. 由於深長的腹式呼吸可使胸膜腔的負壓增大,故能吸收更多的新鮮空氣。
  • 4. 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呼吸頻率由16~18次/分減少到5~6次/分),是用力最省、功效最高的呼吸方式,可有效地提高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

那麼,動息怎樣相隨、結合呢?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一般都是先溪後呼,單拍吸雙拍呼,起吸落呼,開吸合呼,鼻吸鼻呼或口呼(吐音)。

六、 健內助外,命意腰際

“健內助外,命意腰際”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又一重要特點。

所謂“健內助外”,簡單地說,就是改善體內五臟六腑的機能放在首位,以此來提高四肢百駭、筋、脈、肉、皮、骨等機能的方法。

中醫告訴我們,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小腸、大腸、胃、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五臟主藏精,六腑主化物。陽者主表,陰者主裡,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表一裡,相互配合(表裡相合),保證著人體的安康。

中醫還告訴我們,心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是十二官之主宰,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肝為“將軍之官”而出謀略,肝臟血,主筋,其華在爪;脾為諫議之官,知周謀略,主運化,統血,主肌肉、四肢、其榮在唇;肺為“相傅之官”,者治節(治理和調節)、皮毛;腎為“作強之官”,出技巧,藏精,生髓,主骨,其華在發。

六腑的功能,概括起來,就是主受納和消化水谷、吸收和輸布律液、排除廢料和殘渣等。因為中醫以五臟立論,在此不作贅述。

這些經典名句總結起來,告訴我們一個問題,就是五臟六腑功能的改善是四肢百駭、筋、脈、肉、皮、骨、五官九窍等器官健康的基礎,或者說,只有五臟六腑功能正常化,方有四肢百駭、筋、脈、肉、皮、骨等器官的健康無病。這就是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為什麼把“健內助外”作為重要特點的主要原因。

如“芙蓉出水”“平沙落雁”等動作,通過兩腿的屈伸起伏,兩踝、兩趾的盤旋側蹬,“金雞報曉”通過一腳抓地、一腳後伸,由於可作用於足三陰三陽之井穴及原穴,故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人體營養得加工廠─消化系統,人體的下水道─泌尿系統及人體的生殖系統、肝膽器官等臟腑的機能,從而收到和胃健脾、舒肝利膽、固腎壯腰、通利膀胱、行滯化瘀的效果,以及由此帶來的筋力健壯、肌肉豐滿、關節運動自如、四肢百駭有力等。因為肝主筋,筋的營養來源於肝,肝散其精以養筋,筋得其養乃能運動有力;脾統血,主四肢肌肉,所以,脾功能的改善是肌肉豐滿健壯、四肢兼顧有力之源;腎為“作強之官,出技巧”,藏精,生髓,而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養骨骼,所以自然骨狀結實,動作靈活。更詳細的“健內助外”方法與作用請參閱上述特點之三至五。

所謂命意腰際,就如同習武當中的“主宰於腰”,就是說將活動腰際作為練功重點,究其原因概括如下:

  • 1. 人體解剖學告訴我們,腰椎骨共5節,上與胸骨、下與骶骨相連,是人體俯仰屈伸的主要關節。
  • 2. 中醫學告訴我們,督脈循行於背後正中,貫脊屬腎,而腰為腎府。腰部有一個重要穴位,即位於第二腰椎脊突下之命門。根據《難經‧三十九難》記載:“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難經‧八難》記載:“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因此,醫家稱命門為長壽大穴。命們如果衰竭,生命也就結束。
  • 3. 中醫學還告訴我們,任脈循行於身前正中,在任脈上也有一個重要穴位,即導引家所稱道的長壽大穴“神闕”。神闕即臍中,位於身體中央,“居中立樞”,與督脈上之命門前後相對。 當人們做以腰為軸樞的“紀昌貫虱”“躬身撣靴”“犀牛望月”之時,由於督脈、腎臟腰際及其命門,任脈、中焦脾胃及其神闕受到良性刺激而興奮起來,從而形成身體前後溝通,陰陽和合,促使生命能源大增,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你到“積精全神”“補益先天”的益壽作用,又可收到“扶正培本,調補後天”的延年效果。因為腎藏精,精是生命的基礎,是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之原。可見,“命意腰際”的行功特點是何等的重要。
  • 4. 中醫又告訴我們,督脈循行於脊裡,入絡於腦,而腦為髓海。腦髓為元神之府,是人身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器官,關係生命至大。腦髓充盈則身強,能勝任繁重的工作;腦髓空虛則體弱,出現頭昏耳鳴、腰痠無力、兩目昏花、視力障礙、全身怠倦等。

這就是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把“命意腰際”作為“導引康體”的主要原因。

上面我們講了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的六大特點,這些特點是互相促進、彼此配合的。其哲理法則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在導引方面,既傳承了《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雄經鳥伸,為壽而已矣”的論斷,又擴展了晉代李頤“導引”即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解沽。

在養生方面,既突出了祖國醫學“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又突出了“養生以不傷為本”的養護思想;既突出了中醫“調整情志、保養真氣”已達益壽的重要意義,又突出了易、醫“天人合一”“人社合一”“身心合一”的整體觀;還體現著“意、氣、形”相互促進、“三位一體”的健身氣功之精髓。即所謂“意形結合、重點在意,意如淡流清溪”;“動息相隨、著重於息,息如神龜吐納”;“形神共養、行助意氣,形宜中正安舒”。

在導引、養生相結合方面,強調君主(本書指高級神經系統大腦)統籌,清虛靜定,施令於周身上下,陰陽表裡,不偏不倚,和諧相處;立足於腰脊,“居中立樞”,活動柱骨(脊柱),以滋養腎陰,溫補腎陽,納氣歸腎,盈精生髓,調補先天;著眼於四肢梢節,手足佐使,活動指、趾、腕、踝,以舒緩心臟,平調血液,強心益肺,舒肝利膽,通調三焦,和胃健脾,補益後天;著重於疏通經絡道路,促使氣血周身於上下、表裡、內外暢行無阻,協調陰陽,傳導感應,調整虛實,以達延年益壽的目的。

習練此功法,無病時可用於預防,有病時有助於治療,病後可用於康復,是廣大群眾自我鍛練、通往身心健康的一條新途徑。

您好,此頁面資料必須是會員才能觀看,請登入會員,謝謝!!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驗證碼 =

照片

您好,此頁面資料必須是會員才能觀看,請登入會員,謝謝!!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驗證碼 =

影片

您好,此頁面資料必須是會員才能觀看,請登入會員,謝謝!!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驗證碼 =